市民“随便拍照”,部门“赶紧反对”
栏目:成功案例 发布时间:2025-10-28 10:07
市民“随便拍照”,部门“赶紧反对”
深圳研究“守住先行”模式,主动发现群众经济诉求线索17万条
在深圳,“休闲”市民对公共设施提出建议、对城市生活提出要求,往往会得到相关部门的快速回复。这背后是深圳对“稳住民生”的探索,实现了公众积极参与和城管部门及时纠偏的“双向冲刺”。 广东深圳一位被称为“卷尺哥”的市民在网络上走红了。两年多来,他拿着提案带走街串巷,专门为酒吧、弯道设施提出建议,比如人行天桥坡宽不合理、道路破损造成的安全隐患等。他拍摄并发布了一千多个视频。他报告的大部分问题都很快得到了回复o 由有关部门确定。网友称赞:“这真是‘深圳速度’。”公民的“随手拍”为何能让部门“快速修复”?深圳市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局长周建明表示,深圳从去年开始探索“先抓后立”的信访诉求,积极从互联网平台探寻线索,快速处理,实现了公众积极参与和城管部门快速响应的“双向抢救”。从针对平台到针对全网,“是不是领导派人监视我的账号?”视频中指出的市政设施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让“卷尺哥”愣了一下。 “我们当然没有‘看账的领导’,但我们有一个平台、一个机制来监管人民的经济事务。”周建明表示,自从去年今年以来,深圳在“投诉及时处理”的基础上,探索“先处理后投诉”。对抖音、微博、微信视频等42个网络平台进行信息采集分析,核实线索、生成工单、督办,建立“线索发现-内容核实-立案立案-追踪督办”的闭环机制。深圳作为一座人口超过2000万、经营主体超过400万家的特大城市,如何准确、高效地回应市民诉求,解决城市管理的堵点和难点。 2022年,深圳以人民经济诉求服务综合改革取得成功,创新打造全流程可视、全流程闭环的“@深圳-舆情快车处理”平台。当公民通过任何渠道举报诉求时,他们将被聚集在平台统一接待、统一配送,工单执行到底。在此基础上,平台系统收集了人们分散在各个网络平台的经济诉求,探索“先行先诉”。从针对平台到针对全网,成效显着:目前,“先留后备案”机制已主动发现线索17万条,经核查已生成工单5000余条。大部分诉求得到有效解决,群众经济诉求工作由被动受理变为被动与主动相结合。 “除了‘卷尺哥’反映的道路管理问题外,消防安全、交通、公园管理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新机制也推动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周建明援助。今年9月,有网友在“卷尺哥”发布的视频下留言称,宝安欧海谷科技楼旁的楼梯损坏严重,骑上去可能会摔倒。发现这一线索后,“@深圳-大众舆情快办”平台当天联系宝安区石岩街道进行实地走访,分步核实石板受损情况。核实后立案,理赔员开始管理。很快,台阶破损的部分就被修复了。从单独操作到共同努力,“哥卷尺”用视频记录了相关部门的反应速度,受到不少网友的点赞。从发现线索到完成整改,“@深圳-舆情快报”平台办公室”高效运转的背后,是多个政府部门的协同响应。 走进民生办公空间d 深圳市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投诉服务中心,一排排电脑屏幕和接线员忙碌着。 “很多诉求涉及到很多部门,以前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很难推动问题全面解决。现在所有诉求都会汇聚到这里。”民生上访服务中心主任丁辉表示,深圳打破了部门、地域、层级壁垒,将原有的537个信访渠道统一到“@深圳-舆情快车”平台,实现一站式处理。在智能机器人的帮助下,紧急请求将在30分钟内分配给响应单位,一般请求将在2小时内分配给响应单位。 “涉及安全隐患、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的诉求。”丁辉说。符合“紧急”条件的工单下达给责任单位后,他们会尽快回复。有可能。 10月20日,“卷尺哥”发布视频显示,盐田区深盐路与东海路交叉口道路崎岖不平,存在安全隐患。 10月21日上午,工人们在工地设置施工护栏,进行沥青清除作业。 “接到工单后,我们在交通、交警等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制定了交通救助方案,预计建设路修拍卖将在一个月左右完成。”深圳市盐田区建设工程局工程二处处长李玉峰表示。当信访涉及多个部门时,如何确定主要责任单位,避免相互推诿?深圳在居民经济诉求领域编制了“三张清单”:一是目录项清单,将各类诉求细化为18大类4000余项。理论;二是针对人民群众的经济需求制定责任清单,以最小的粒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边界;三是各责任单位编制具体实施清单。通过“三单”,确保每一个请求一人管理、一人解答,做到实时精准分配。目前,该平台一次性测序准确率已达到98%。此外,深圳还建立了第一手责任制度和快速处理和处罚措施。实际处理中对争议事项快速决策,学习第一处理单位优先处理工单。对存在管理空白或职责重叠的情况,及时与编制部门进行协调协商,动态调整职责清单,消除城市管理空白,避免部门之间“跳级”。nts。一年来,深圳共开展了20批以箱包经济和新业态为重点的整治行动。从完成一件事到完成另一类事情,修复受损道路,清除挡路的树木,解决这些问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避免类似问题重演。从2024年初开始,深圳将全力推进“类案管理”,不仅办一件事,而且办一类事。周建明介绍,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研判,及时了解民生痛点和风险隐患,积极发现并动态研究预付费消费、道路质量等高发案例30余起。各区、各部门全面开展同类案件诉求“周讨论”“周回顾”,分析表面现象和根本原因找出此类高频需求的原因,并促进资源管理。在市一级,市委书记每六个月召开一次全市会议,推动人民经济需求。市长每月听取专题汇报,把群众反映的每一件小事当成一件大事。一年来,水电价格上涨、消费者权益保障等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得到不同程度解决。在深圳,像“卷尺哥”这样积极参与城市管理、有好主意的市民还有很多。据统计,“@深圳-舆情快报”平台上线以来,收到市民关于城市管理和治理的意见和建议超过32万条。其中,2000余人提出意见建议10余次,80余位“创意大王”各提出建议系统蒸发散超过100次。一批涉及市容、环境、公共安全等的城市管理隐患得到及时修复。记者程远洲(黄晓航参与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