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最大短板
栏目: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2025-11-01 09:54
农业农村现代化事关中国现代化样式的总体状况和质量,是首先需要解决的最大短板。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相对较晚”,强调解决“三农”是党工作的首要任务,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决主张农村全面振兴”为战略任务,深刻洞察大国国情、农业国情,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五”时期的“农业、农村、农民”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是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十四五”期间,我国“三农”发展持续向好。粮食产量首次达到1.4万亿公斤新水平。超过14亿中国人的就业更有保障。 202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比2020年下降0.22,人民经济保障全面提升。同时,也要看到,农业基础尚未稳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 “十五五”期间,夯实“三农”基础依然重要。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普遍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广东的主要省情。立足本省实际,广东全面实施“百县千镇千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以“百千工程”为抓手,加快构建城乡发展新局面,突出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最大短板。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这些都与农业的发展密不可分。要把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提升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落实“土储粮、储粮技术”。广东作为农业大省,在粮食、水果、茶叶、蔬菜等农产品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坚持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合力,组织发展科学农业、绿色农业、品质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发展成为现代大产业;实施新一轮粮食千亿公斤增产行动,持续提高和优化我省粮食供给保障能力;严格地坚守耕地红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场建设,深入实施产业再生行动,坚持农林牧渔业并举发展,筑牢底部经济,发展中等规模农业经营等,稳定自身就业岗位。农业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必然和必要条件。建设有活力的工业乡村、美丽乡村,才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推进“百千工程”,要因地制宜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有序区域推进乡村振兴,重点抓好共同县城、村镇建设;用规划引领优化布局,用资源引入强大功能提高县、镇、村规划建设水平;坚持内外同修,赋予新农村风貌,突出“本土化”,体现多样性,使农舍风格与周围环境和当地文化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持续改变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统筹山上山下、城镇里、村内外绿化,以钉子钉子精神解决农村厕所改造、垃圾围村等问题,打造高品质人居空间;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加快构建粮食、经济、饲养协调,农林牧渔并举,制造、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村产业体系。文化、文化和旅游。让农民分享农村改革发展成果,是“三农”的主要目标,首先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追求。弥补农业农村现代化最大短板,必须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任务的主线,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有效性,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完善财政优先保障、金融聚焦、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强价格、补贴、保险等更多政策支持和协调,加强粮食收购、经营和储备管理。把更多的工业增加收入留给农民,让他们扛起“金杆子”;着力推动“人口向城市转移”“钱进县”“盘活土地”,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高效配置,让农民的口袋越来越富、生活越来越富裕;严守不造成大规模返贫的底线,坚持精准帮扶,完善底线保障,强化发展帮扶,增强内生动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通过努力、努力、奋斗实现的。全省要更加长远地努力推进“百千工程”,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活力,让农民感受到、受益,以农业农村创新支撑广东现代化。
服务热线
40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