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精准匹配“人工智能+制造”
栏目:公司资讯 发布时间:2025-10-23 09:54
作为全国制造业大省和人工智能集聚地,广东将如何利用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形势,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企业全流程智能化升级? 10月22日,《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健康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新闻发布会举行。围绕强化基础供给、推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要素优化保障,广东出台16条政策措施,推动支持方式从“提供政策”到“提供机遇”迭代升级,精准引导“人工智能+制造”供需高效对接,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制造”融合发展区 围绕“人工智能+全球影响。构建“1+1+n”体现的智能地面训练体系。从全国范围看,广东拥有完善的工业产业基础、广阔的应用场景、巨大的市场空间推动“人工智能+制造”深度融合发展。一方面,广东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门类,约占全国制造业规模1/8,形成了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9万亿元产业集群,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落地试验场”。另一方面,全省主要人工智能企业超过1600家,构建了以华为升腾生态、腾讯混元大模型为代表的全栈产业链。一大批大型工业模型和工业智能化升级,为转型升级带来“新引擎”制造业形成和升级。然而,人工智能作为新兴前沿技术,在渗透到制造场景时往往面临“需求不明确、供给不足”的困境。 “新兴技术的最终目标是价值的实现,而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供需的精准连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曲小杰表示,要解决人工智能在企业生产中“如何应用”、“谁能找到转化”的主要问题。去年年底,广东组织财政资金支持国家级制造业数字化推广转型建设,依托线上技术平台和线下推广载体,为企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一站式服务。在此基础上,广东联合促进中心建立“人工智能+制造”产品和服务场景培育发布全流程工作机制,产业清单“供给清单”,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大型约束信息,迭代“政策发布”引导对接供需。为帮助企业智能转型找到正确方向,广东还将 组织专业力量开展咨询、诊断和“建档”服务,找出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管理等方面的痛点和堵点,按行业梳理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和实施路径,推动制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指南,为企业部署产业模型和智能体提供科学参考。在c机器人、具身智能训练等前沿领域已成为实现技术跨越的关键基础设施。曲小杰介绍,Mruangdong正在建设“1+1+n”的体现智能地面训练体系,即建设核心训练中心和管理中心,构建体现智能地面训练体系。 N个细分领域的示范区和实训场将有序开放真实应用场景,促进数据流通和标准统一,为体现智能模型的开发和验证提供支撑,加速前沿技术从实验室到大规模工程应用。针对科技落地系统性不足、需要强化优势领域带动作用等问题,广东以“前沿引领、增强优势”为重点,加快进一步打造创新中心智能物体领域和智能终端领域的创新中心。前者依托广州、深圳的技术优势,开展智能体场景的基础技术研究和探索;后者则是依托东莞等地智能终端制造基础,加强供应链合作和高端升级。今年8月,国家人工应用试点基地应用(消费领域移动终端)在广东启动。下一步,广东将加强省市协调,推动东莞、深圳等地区加快试点基地建设,支持终端产业全链条人工智能应用,争取落地更多国家级人工智能应用基地。连续淘汰5批专项项目《新一代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为数千个行业提供动力的“基础设施”。近年来,广东持续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李迪云介绍,2018年以来,广东连续推进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中的五批“新一代人工智能”专项。围绕智能制造、智能检测能力、认知协作、分布式计算等领域提高智能化水平组织了多项重点研究任务,并取得多项成果。例如,阅江科技研发的多模态智能代理自主学习仿真平台,实现了工业机器人复杂装配的过渡和自适应操作的虚实融合。已被使用曾在比亚迪、OPTO等公司柔性装配线显示应用中研发。创新载体是技术研究的“加速器”、产业生态培育的“孵化器”。李迪云介绍,目前,我省拥有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9个,省级各类平台近20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射箭机构高水平智力、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0多个。鹏城国家实验室打造“鹏城云脑三号”,加速装备智能化等前沿技术突破,支撑6G超宽带通信、AI算力生态等国家战略;华为、腾讯等领先企业正在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依托美的集团建设重型机器人国家重点实验室,推进切割技术重型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技术攻关及国产化……一批平台成功上线,有效吸引高端创新人才、工程人才落户广东。工业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是计算服务和网络融合发展的主要场景。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是网络融合、融合发展的“框架”,也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动脉”。目前,广东已建成全国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李庆坤表示,截至2025年8月,累计建成5G基站43.1万个,规模居全国第一,实现“村村千兆、村村通5G”。他宣布广东也将实施他“粤旗万兆”NBSP; “百区齐心”行动计划年内建设100个10G光网络项目,其中工厂场景项目数量超过1/3。为发挥制造业企业的计算能力和承受能力,广东还持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综合计算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在网络建设方面,广东建成了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400G全光传送网络,实现了“韶关市1ms、湾区3ms、省内6ms”的超低时延圈目标;在算力服务方面,前海打造了粤港澳大湾区综合算力服务平台,接入18个算力池池,汇聚超过14000p的算力,提供功能算力调度、算力交易、算力应用、算力安全等最终服务。算力智能应用学生普惠资助政策全力推动“人工智能+制造”深度融合,广东以真金融投入、系统布局,加快构建真金融人工智能赋能生态系统。省财政厅副厅长琳琳介绍,2025年初预算安排“制造业”262亿元,通过支持制造业领域各项重点活动,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同时,自2018年省级研发计划启动以来,帕纳金融资源累计投入约15亿元,其中2025年预算安排1.32亿元用于支持支持实施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技术研究项目;共安排3个人工智能野外实验室21.96亿元,支持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研究和科研平台建设。在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琳琳表示,省财政将在2025年至2027年安排2.5亿元,支持韶关市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和发展,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计算应用服务。下一步,会同省政务、数据局研究制定智能计算应用普惠补贴政策。近年来,国有企业深入开展深耕数字化改造行动和“人工智能+”专项行动。省国资委二级巡视员陆宁表示,近年来,广东省国有企业倡导实施五年制造业投资倍增,其中包括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制定到2027年扩大人工投资的工作方案,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随着载体平台的激活,广盛控股集团牵头的广东省智慧培训领域,场地建设、场景建设、生态建设等工作持续推进;恒健控股公司牵头的广东省先进装备(装备)产业科技创新应用中心明确了装备领域14个研究方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广新控股集团牵头的广东省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应用中心已启动人工智能赋能平台建设。如今,广东省国有及国有企业已形成包括广东省先进制造业投资基金、战略产业促进发展基金在内的先进制造业基金集体,认购规模合计约700亿元,投资项目52个。南方日报记者 常道立 徐宁宁
服务热线
400-123-4567